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自然 >

血腥自然界,血腥的动物世界

2022-01-18 作者 :生物360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血腥自然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血腥自然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旅行是什么?

旅行是什么?我为什么会不能停止旅行的脚步?这个问题我自问过多次,没有确切答案,只能把我旅行的心路历程和朋友们说一说。

血腥自然界,血腥的动物世界

当初只是因为感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到外面外走一走,看一看,见一见世面,放松放松心情。逐渐的旅游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开始有了选择,选择旅行社,选择景点。再后来不再跟团,因为跟团很容易被旅行社套路,更主要的是束缚太多,我现在可以说自己已经从旅游上升到旅行了。

旅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按排的,旅行是有性格的,旅行注重的是旅途体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历史文化、地理风貌、旅途中的坎坷困难、相逢一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留在心底,这都是我们旅行的意义所在。

不同的行者有不同的旅行爱好,有人喜欢探险,有人喜欢猎奇,有人喜欢名山大川,而我喜欢独自旅行,到偏僻人少的地方独行,所以大山深处的山寨,边陲的小镇,静谧的山间古道,大漠孤烟的悲壮,都是我的最爱,现在已无法停止旅行的脚步。

常有朋友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是啊!倒底是什么呢?也许是情感的释放,也许是逃避,对现实中浮躁繁杂的逃避,好象也不确切,或许是对心灵的洗涤和成长。

总之,心底总在有一种期待,期待下一次旅程。正所谓:身未动,心已远。

旅行是一件让人,心向往之,心似远。高兴时,它便像是锦上添花。难过时,便就成了诗和远方。旅行,有人喜欢探险,有人喜欢猎奇,有人喜欢名山大川,我喜欢独自旅行,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它会让你明白,世界除了日复一日的埋头工作,还有阳光、还有鲜花,还有远处高山上的日出,还有草原上奔跑的牛羊。世界有多大。见过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见过了高耸入云的雪峰,见过了浩浩荡荡的大河,见过了广袤无边的森林,慢慢的生出一颗虔诚的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一步步走到终点,打心底感到的满足。不旅行怎么知道味蕾可以适应那么多味道。酸、甜、苦、辣、咸、香,每到一处地方,都有不同的味道。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不到终点,就不会停,而你拥有多少怦然心动的精彩呢。


有人说“旅游就从一个自己过烦了的地方,去到一个别人过烦的地方”旅行其实是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走到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感受学习、欣赏或放松的过程。

我所在的的地方属于文化名城,我上学、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每年有数以千万的人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旅游,热爱并熟悉这里的一切,但有时间我还是希望去到不同的地方,不断探索发现,了解不同的人文民俗,每次短途旅行都给我带来新鲜感和历史厚重感。

所以旅行对于我而言就是看看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地方风土人情等等。

谢谢悟空邀请🌹(原创)

旅行是指消遣、快乐和享受人生价值!而进行的非功利性旅行活动。

我认为旅行的目的是放飞自我,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为自己的人生添彩,寻求旅行中的快乐人生!

旅行不仅仅是观景拍照。更重要的是心里感受,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和生活节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新生活。

旅行并非匆匆忙忙走马观花,走一路拍一路照片,这样只能使人感到疲惫不堪。这不是旅行,而是旅游。旅行则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边行边停,深刻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的实际情况,亲身体验各地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和人际交往的朴素情感等。

旅行首先要做一个全面的旅行计划,把自己的行程、饮食、住宿、安全等做一个细致的旅行计划,以保障旅行顺利安全的进行下去。

旅行中要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对社会的博文广见。如果你到了一个人烟稀少或高寒地区,你还能吃上热饭菜,还能感到心满意足,这样的心情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难以体会到的。

旅行中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尽力做到行走、饮食规律。漫步行走在城镇乡村,尽力享受各地的不同风景、人文、建筑、文化、美食等,从中深刻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通过旅行,我们都要在亲力亲为中,亲身体验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耳闻目睹实践中的新生事物,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的文化感受。这些旅行经历在平时的生活中是难以体会到的。这就是旅行的重要意义。

预祝大家旅行愉快!身体健康!

1.放松自己,找个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并用心享受;

2.开扩眼界,去了不同地方,遇见不同的人,做优秀的事,发现自己还可以更优秀;

3.探索追求,了解异域风情,可能遇见那个她;

4.分享给予,以vlog、图片等形式,为大家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与风景。


各位条友们觉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哪个更残酷?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无不恩惠于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我们享受大自然,同时,我们也在敬仰大自然。

看那天来灵石,人们把它镶嵌在绿树红叶之中,给我们避孽显辉。

大自然的能量是巨大的,它海纳百川,造福人类。但大自然也是残酷的,它时而猛兽爆发,时而天雷怒吼。同时大自然又是仁慈的,它顽强的自我修复, 自我奉献。就像九寨沟的震后之美,让人留恋往今。

而我们人类社会,总有许多不协调。竭力享受大自然,同时又破坏大自然,看看雀鸽身后的渣石灰土 ,在生灵面前不够残酷吗?

大自然发威后,尚可自我修复。而我们人类社会的破坏,是不可再生的,是伤痕永存的!

好在人类社会,已达成共识。无不教诲自己,像那“小草叮咛、足下留青”,娓娓道来,用情用心。

人类社会的破坏力,比大自然更残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类社会,必将永远与大自然共生存!自述:水平不到,词不达意,还要学习加努力!


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相比哪个更残酷?我觉得是人类社会更残酷一些。

1,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

大自然无论植物或者动物,都无一例外的遵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食物链从低端到高端,都有所制约。常见的,高端的动物一般捕猎的对象,主要是低端动物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等体弱者,这反而促进了低端动物群体的优化。而高端动物因为要靠体力去捕食,从而范围会有限,也给被捕食者留下了生存空间。食物链高端动物的数量,往往很大程度上小于低端动物,当它们群体过大时,会因为缺少捕猎对象而死亡,这就是自然调节。

2,自然灾害或疫情

自然灾害有多种,最常见的如:干旱、洪涝、龙卷风、台风、雾霾、地震、海啸、冰雹、沙尘暴、火山喷发、包括疫情等等。

大的自然灾害,危害很大,比如201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波及14个国家,导到22.7万人死亡。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一场特大级“黑色风暴”。大风整整乱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风暴带。风力达到4-8级,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死,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

就拿这次的新冠疫情来说,截止2020年4月14日12时,全球共211个国家和地区暴发了新冠疫情。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累计确诊1876134人,累计死亡119173人,涉及164个国家。

3,人类的战争

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的莫过于战争了。它充分展现了战争本身的嗜血性和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34个,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共伤亡9000多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抗战胜利后,我国经多年调查,抗战中,仅中国的死伤数字就有3500万,其中死亡超过1800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自然界动物的弱肉强食,虽然画面血腥,可是会受到地域和自然因素的制约,弱等动物群体基本不会受到大的伤害,反而更利于群种优化。

自然灾害虽然危害较大,画面惊人,但最强的自然灾害,从中心点到向外扩展,会依次减弱,受害区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可防可控性。

疫情也属于自然灾害的一种,具有传播快,范围广之特性,是对人类伤害较大的一种灾情。

但是,只要我们爱护自然环境,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疫情的发生。而且,疫情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次发生的新冠疫情,中国在防控上就为世界提供出了范本。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1958年,毛主席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的诗句。

当年的血吸虫引发瘟疫,在南方扩散,死亡众多。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当地人民大力配合下,仅用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

可见疫情可防、可控、可治。

而且,中国古老历法一次次证明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虽然不是那么绝对,可见也受自然因素制约。

而至于人类的战争,从一战、二战的伤亡人数和地域面积,都可以看出战争规模的不确定性和残酷程度。

随着现代的武器发展、人口密集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核武器和杀伤力较大的先进武器的出现,如果再出现大规模战争,将是人类不可承受之痛。

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和残酷要远远大于自然界灾害。(世界未日级的天体灾害除外)

所以,热爱并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乃至人人都应尽的责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血腥自然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血腥自然界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