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生物360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人与大自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人与大自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女娲补天体现了大爱的精神,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夸父逐日体现了进取的精神。两者都体现了当时人们渴求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心境。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有限的个体生命,“饱尝”时光流逝带来的痛苦。人类为追求永恒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绝奋斗。
中国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其实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是它不能够用来解释 “我们为什么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问题。
统治阶级的“天人合一”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成为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称自己的意志能够代表上天的意志,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所以,人民必须听从“天子”的号令,否则会受到来自上天的惩罚。
在我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大多靠天吃饭,所以“天人合一”的说法能够让人们对“天子”产生敬畏之心。
在这一语境下,“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对“天子”的服从。
儒家的“天人合一”
孔子不断强调复兴“周礼”,儒家的“天”,其实指的是道德,所以,于儒家而言,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往往是圣人。
朱熹倡议“存天理,灭人欲”,儒家认为,“人欲”与“天理”是对立的,只有“灭人欲”,才能够“存天理”,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圣境界。
儒家的“天人合一”,鼓励人们约束自己,修身养德,不断进步,是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但它和自然的关系不大。
道家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一种状态。
道家的“天人合一”也可以解释为“万物与我为一”,与儒家的“ 存天理,灭人欲”相对,道家的“天人合一”倡导人们回归自然天性,解开束缚,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道家相信,只有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不分你我,回归原始,才能够获得最好的人生体验。
结语
中国古代科技不发达,人对自然的影响有限,不会出现人为的环境问题。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没有太多关联。
“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主张,它的核心就是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当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且是更高形式的发展的体现。
如今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我们的发展中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我们用科技手段进行天气预报,不是为了阻止大自然的风云雨雪,而是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和防灾避灾。再如我们搞植树造林,搞河道治理,保护野生动物等举措,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生态平衡,营造更加美好适宜的生存环境。所有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
为答此题,我专门用了近两天的时间,翻看并查阅了季羡林先生的《天人合一新解》; 汤一介先生的《天人合一”给我们的四点启示》及《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教育学者柯领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能够引领世界思想 ; 白彤东教授的《天人合一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吗?》;哲学家蔡禹僧的《复,见天地之心——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对西方哲学“上帝存在的证明”的超越》; 张新民先生的《试论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 景海峰先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 刘清平先生的《人为践履VS.认知理性:中西哲学比较》等人的著作与文章。
通过学习和认知,我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可以用来解释我们为什么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有个前提是: 必须要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人与自然才会变得和谐相处。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汤一介先生在《儒学与天人的和谐》一文中的观点。
从答题的角度来说,白彤东教授在《天人合一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吗?》一文中已充分阐述了这一问题,但我认为:仅仅论证“天人合一”是否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论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我想这也应是该提问的深层含义及用意所在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一问题呢?这个命题实在有些大,因为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甚到是整个宇宙的的大问题,非一人或一国力所能及也!
1992年世界1575个科学家在巴黎发表了一份宣言,叫做《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这个宣言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了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在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而且对此付出了行动与努力。
诚然,为了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改善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人类确实加大了对自然的利用和征服,并且由于过量的开发和利用,还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事实,对此,我只能说:存在即为合理。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
自然是一个大的系统,在没有特别大的外部力量介入或内部强力破坏的情况下,一般这个系统总体会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相对来说即为“天人合一”,世间万物(包括我们人类)会在这种平衡机制下相互扶持、相互制约,并共同进化。人类作为生物链顶端的生物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可行的,但应掌握好尺度,尽量不要把自然的平衡打破,因为一旦突破临界点,生态系统内部的制约机制就会启动,冲突也就会自然发生。
如果这种冲突导致微生物也加入到与人类抗衡的战斗中,就必然会让人类方寸大乱,如“新冠”、“埃博拉”病毒等,一个小小的微生物便可让人类“人多”的优势荡然无存。所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认真做好合理开发才是最重要的,“新冠”这次的全球蔓延希望可以让我们全球人类警醒并反思,认真地考虑一下利用“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来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题完毕!
题主这个问题非常好。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对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天”即“道”、“法则”、“真理”,“天人合一”即与先天的本性相合,回归大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要顺乎和尊崇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人”和“天”是统一的,即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朱熹说:“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人源于自然,敬畏“天”、保护“天”,是人的责任。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必会受到惩罚。所以,人要“畏天”,对大自然要充满敬畏;要“知天”,要认识自然的规律,使自然为我所用。“人”和“天”、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不能把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任何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行为,都是违背“道”、法则”和“真理”的。
其二,“人”和“天”不可分离,即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人与自然是相即不离的,人离开自然无法生存;自然离开人其神秘而生生不息的气象则无法被探究和彰显。“天”和“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恰恰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向自然无限、无度、无节制地索取,把“天”、自然看作敌人,最终消亡的是人自身。
其三,“天”和“人”皆有“仁”,即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平衡的关系
“天”、自然,养育万物,这是“仁”;人为“天”、自然所生,又与“天”、自然相互依存,相即不离,也是“仁”。《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所以,“天心”本乎“人心”,“人心”与“天心”是相通的、一致的、统一的。如果人对自然没有爱心、诚心、“仁心”,对自然肆意而为,人与自然失去平衡,损害的是自然,更是人本身。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对解决今天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再次感谢题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人与大自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人与大自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