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生物360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然界杀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自然界杀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问题,牵扯到两个残忍的词“杀婴行为”和“食仔癖”,杀婴行为通常是指动物杀死同类幼崽的行为(包括自己的幼崽),而食仔癖通常是建立在杀婴行为之上的,有了杀婴行为,一些动物会吃掉杀死的幼崽。那么,如此残忍的手段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几个问题。
雄狮咬死小狮子
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存在“杀婴行为”?
在自然界中,存在“杀婴行为”的动物其实不在少数,从整体上,这种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杀死同类其他成员的幼崽;一类是杀死自己的幼崽。其中杀死其他同类幼崽的在“杀婴行为”中是最为常见的。下面我们分别列举几种动物。
01 杀死同类幼崽的动物
杀死同类幼崽通常只发生在群居动物中,而且大都是发生在食肉和杂食性动物中。我们分别来举一个例子。食肉动物中最常见的杀婴行为发生在狮群之中,“刽子手”是雄狮。但是,这些幼崽并不是雄狮的孩子,因为在狮群中,雄狮平均每3年就要更替一次,流浪雄狮会挑战狮群中的雄狮,成王败寇,当狮群的雄狮被打败后,流浪雄狮结束自己的流浪生涯。此时,如果新雄狮发现狮群中还有1岁以下的幼崽,那么,它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幼崽杀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小狮子的母亲,雌狮只是龇牙咧嘴的表示不满,并不会直接与雄狮对抗。
其次是杂食性动物。在杂食性动物中,存在明显的杀婴行为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根据灵长类学家的观察发现,目前已经确认的存在杀婴行为的灵长类动物已经超过了50种,约占灵长类动物总种类的30%(180种灵长类动物)。其中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表现尤为突出,在 2014年,灵长类学家在南非对一个黑猩猩族群的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观察发现在繁殖期,怀孕的雌性黑猩猩会“离家出走”。起初,灵长类学家不理解为什么群居而且显然在群居下能够得到更好照顾的怀孕雌性会离家出走,直到他们亲眼目睹了几场“幼崽抢夺战”,在雌性黑猩猩生下幼崽后,一旦被同族群的其他雄性发现,它们的幼崽就会被抢走并且杀死。同样的行为在大猩猩的族群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以上两种动物外,长尾叶猴、猕猴等多种灵长类动物中都存在这个现象。
02 杀死自己幼崽的动物
相比较杀死同类幼崽的动物,杀死自己幼崽的动物相对较少,因为,许多动物大都是一胎一只幼崽,这样的动物如果存在对自己幼崽的杀婴行为的话,用不了多久,这种动物就会把自己的种群玩灭绝。因此,对自己幼崽的猎杀行为只会发生在一胎多幼崽的动物身上。比如白鹳和黑鹳,这两种大型的鸟类,就会杀死自己的幼崽,它们的方式通常是直接用自己尖长的喙将雏鸟衔住甩死,或者是直接扔出巢穴,让其自生自灭。黑鹳和白鹳一次通常会孵化3-4只雏鸟,其中有1-2只会遭自己“母亲”的毒手。
除了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猫、兔子等动物也会有杀死自己幼崽的行为,只不过,相比较黑鹳和白鹳来说,它们的杀婴行为相对来说少见一些而已。
有“食仔癖”的动物
并不是所有有杀婴行为的动物都有进食幼崽的行为,比如大多数的灵长类动物虽然有杀婴行为,但是根据科学的观察发现,它们只是杀死幼崽,并不会吃掉幼崽,而像上面说到的黑鹳和白鹳,虽然繁殖期极大概率的会杀死1-2只自己的幼崽,但是它们也只是杀死,从来不吃掉。
不过,像狮子、猫等动物不但会杀死幼崽,甚至还会直接吃掉,比如在2019年的2月,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师Paul Joynton-Hicks就拍摄到了一组新雄狮咬死老雄狮并且吞食的一幕,从新雄狮腹部的隆起情况下,它并不是饥不择食。
而自己养过猫、兔子或者家里养过猪的小伙伴可能也遇到过,雌性成年个体咬死甚至吞下它们幼崽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有些动物存在“杀婴行为”和“食仔癖”呢?
关于“杀婴行为”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繁殖和杀弱保强。其中,繁殖是指为了自己能够尽可能快地繁殖后代,像狮子、一些灵长类动物的杀婴行为就是为了让雌性在生产后没有发情期的前提下再次进入发情期。而“杀弱保强”就像是白鹳和黑鹳那样,通过鸟类学家的观察发现,白鹳和黑鹳杀死的自己的雏鸟,都是那些明显比其他雏鸟身体要小且弱的,而在多产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资源就没有办法倾斜,这样可能最终导致原本强壮的,也会慢慢的因为食物的关系而变弱。除了这两种鸟,猫杀死自己的幼崽,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杀弱保强”的目的。
至于食仔癖,也有两个原因:必然和病态。像雄狮杀上一代雄狮幼崽并吃掉的行为,我认为是必然的,因为狮群的领地非常的大,当雄狮杀死幼崽之后,它不可能叼着幼崽跑出领地扔掉。但是,如果把幼崽放在领地中,一是腐烂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二是母狮看到自己幼崽的尸体也不一定能够进入发情期,所以,出于让幼崽彻底消失的目的,它就选择了吃掉。
关于病态,就是这些食仔癖的动物生病了,比如猪、兔子都会发生食仔癖的情况,而这与母体本身缺乏蛋白质和营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总结
动物界的杀婴行为通常是同类的其他成员,尤其是雄性,杀死非自己后代的幼崽,它们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繁殖自己的后代。而那些会杀死自己后代的动物,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杀弱保强。至于一些动物会吃掉自己的幼崽,这多半是一种病态。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动物的同类相残现象不算少见,我们按普通人印象中的一般认识来分析同类相残现象
一、交配营养
①螳螂交配
图示螳螂交配开始到结束雌螳螂是如何一步一步吃掉雄螳螂的
②黑寡妇蜘蛛交配
注意大的是雌性黑寡妇,小的是雄性黑寡妇。螳螂也是雌大雄小。动物界体型很重要,“蛇吞象”是有违生物学规律的。
交配营养可能是最为臭名昭著的了,以雌螳螂和此黑寡妇蜘蛛最为出名:雌雄螳螂交配或雌雄黑寡妇蜘蛛交配过程中,雌性会从头部开始一点一点吃掉雄性。关于其机制或动力有两个认识:①雌性育幼需要补充大量营养,取食雄性可以最快补充高蛋白;②雌性需要吃掉雄性头部的控制系统,以让雄性更快射精,保证成功交配。
二、杀婴行为
“虎毒不食子”在动物界往往不能实现。杀婴行为在肉食群居动物中比较常见,如狮群、猴群、猩猩群,植食性动物如野马群中也有发现。
杀婴的往往是①新王杀害旧王的后代,不让旧王的基因威胁自己的统治
②以让旧王后宫重新发情,生下自己的后代和血脉。
三、广义的同类相残
包括人类的战争、勾心斗角、同僚倾轧等。
多,而且还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同类相残甚至同类相食。
首先,请了解一个概念——生殖策略,也就是动物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繁殖。动物的生殖策略分为r对策和K对策,人对策注重以数量取胜,这种动物性成熟早,寿命短,繁殖能力强,但管生不管养,常见的r对策动物有老鼠、蟑螂等,K对策则注重以质量取胜,它们性成熟晚,寿命长,繁殖力不强,但生了要养,它们尽心抚养后代,直到后代有了足够生存能力,常见的K对策动物有大熊猫、大象等。
对于r对策的动物,因为它们繁殖力太强了,所以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个现象——生存资源不够。以青蛙举例,青蛙是r对策的动物,一次会生下很多很多的蝌蚪,但池塘就这么大,一旦池塘资源不够了,蝌蚪或者小青蛙之间就会自相残杀。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竞争者,还能节约资源。它们就是生理上的自相残杀。
对于K对策的动物,它们的繁殖力不强,所以不容易出现生存资源不够的事,但它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很久以前动物学家就注意到一件事,如果把动物关在一个空间里太久,就会让他们烦躁、焦虑,进而引起同类相残、同类相食的时,只是我们尚不能完全揭示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不清楚它们的情绪、意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总而言之,同类相残、同类相食是自然界中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大部分动物的同类相残都是为了消除竞争者,节约资源,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是常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然界杀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然界杀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